一、专业代码
100200
二、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
全日制中职
三、招生对象及学制
初中毕业生,学制三年。
四、职业面向
主要就业岗位:各级医疗、预防、母婴保健机构的临床助产、中医母婴保健、计划生育宣教、临床护理岗位。
五、培养目标
贯彻执行国家教育、卫生工作方针,坚持以服务为宗旨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,以助产专业岗位需求为标准,培养学生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,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现代护理理念,具有必须的人文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,具有产科、妇科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熟练的操作技能,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,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、妇幼保健院、计划生育机构从事临床助产、护理、妇幼保健、计划生育和中医母婴保健等工作的技术技能型助产人才。
六、培养规格
1、掌握本专业必须的人文社会科学、基础医学、临床医学和预防保健知识。
2、掌握遗传与优生、计划生育、营养与膳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,能规范进行妊娠诊断、产前检查、正常接生、产后处理、新生儿处理,具有健康指导的能力。
3、具有对个体、家庭、社区提供整体护理和预防保健服务,开展围生期保健、中医护理、卫生宣教及指导育龄夫妇实行计划生育的能力。
4、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,能应用“以人为本”的护理理念、整体观理论和现代护理知识为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。
5、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评估,具有分析和解决妇女常见病、多发病的观察、护理、预防和初步处理的综合能力。
6、具有规范、熟练的助产和护理基本操作技能。
7、具有观察护理对象病情变化、心理反应和药物疗效的能力。
8、具有对常见急危重症病人、难产及产科危重病人的监护、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及监护的能力。
9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、伦理意识、助产实践涉及的法律意识、医疗安全意识、终身学习意识,以及评判型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。
10、具有良好的医疗服务所需的人文关怀素质、心理调节能力和健康的体魄,以及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。
11、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。
七、课程设置
1、基础课程模块:职业生涯规划、职业道德与法律、哲学与人生、政治经济与社会、体育与健康、语文应用基础、英语、医用化学基础、数学应用基础、信息技术基础、解剖学基础、生理学基础、药物应用护理、遗传与优生学基础、中国历史。
2、专业核心课程模块:护理学基础、健康评估、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、产科学基础、母婴保健、内科护理、外科护理、妇产科护理、儿科护理、心理与精神护理、急救护理技术、中医护理、护理技术训练、助产技术训练、护理伦理学与卫生法规。
3、专业拓展与素质教育课程:社区护理、音乐、形体训练、病原生理与免疫学基础、病理学基础。
4、职业能力课程:毕业实习(36周)。
八、主要课程设置及描述
1、德育 98学时(理论76学时、实践22学时)
主要内容是职业道德、哲学与人生基础、卫生法律法规基础、职业生涯规划、政治经济学基础等知识,旨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职业观、政治经济学基本观点,具有法制观念,能对职业生涯规划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。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,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,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、道德观和法制观,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,加强自我修养,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课程。
2、体育与健康 72学时(理论12学时、实践60学时)
通过学习了解、熟悉与医疗保健有关的体育运动项目,包括太极拳、五禽戏、医疗保健操、办公室瑜伽等,为将来在工作中指导病人康复保健打下基础,也为生活建立基本的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。
3、语文应用基础 144学时(理论116学时、实践28学时)
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阅读训练,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,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,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。
4、英语 72学时(理论60学时、实践12学时)
主要内容是巩固、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,培养学生听、说、读、写的基本技能,旨在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、读懂简单应用文的能力。
5、医用化学基础 36学时(理论26学时、实践10学时)
主要内容是助产专业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,旨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。
6、数学应用基础 108学时(理论96学时、实践12学时)
主要内容为助产专业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,旨在提高学生在临床助产与护理工作中应用数学的能力。
7、信息技术基础 108学时(理论20学时、实践88学时)
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、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、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、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,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,具有文字处理能力,数据处理能力,信息获取、整理、加工能力,网络应用能力。
8、解剖学基础 108学时(理论72学时、实践36学时)
主要内容是人体胚胎发育概要,细胞、组织、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基本功能,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等,旨在使学生具备专业必需的解剖学基础知识。
9、生理学基础 54学时(理论44学时、实践10学时)
主要内容是生理学概述、细胞的基本功能、血液、血液循环、呼吸、消化和吸收、能量代谢和体温、尿的生成与排出、感觉器官的功能、神经系统、内分泌、生殖、衰老等,旨在使学生具备专业必需的生理学基础知识。
10、药物应用护理 54学时(理论42学时、实践12学时)
主要内容是临床常用药物的作用、用途、用法、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,旨在使学生具备专业必需的药物应用护理基础知识。
11、遗传与优生学基础 36学时(理论26学时、实践10学时)
主要内容是医学遗传学基本知识、疾病与遗传的关系、优生优育的理论和方法。旨在使学生具备专业必需的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知识,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宣教。
12、护理学基础 180学时(理论80学时、实践100学时)
主要内容是护士素质与角色、护理学的基本概念、护理相关理论、护理程序、护理安全与防护,以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等。
13、健康评估 54学时(理论40学时、实践14学时)
主要内容是健康史评估、护理体检、常用实验检查、心电图检查、影像检查及常用护理病历书写等。
14、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 54学时(理论30学时、实践24学时)
主要内容是护士仪表礼仪、护士行为礼仪、护士言谈礼仪、护士交往礼仪、护理日常工作礼仪,人际沟通的基本知识,护理工作中的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,交谈中的沟通技巧、人际沟通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、护理工作中的人际沟通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护理人际沟通等。
15、产科学基础 90学时(理论72学时、实践18学时)
主要内容是产科学基础、生理产科及护理、病理产科及护理、常用产科手术等。
16、母婴保健 54学时(理论36学时、实践18学时)
主要内容是妊娠前期保健、妊娠期保健、分娩期保健、产褥期保健、哺乳期保健、新生儿期保健和婴儿期保健等。
17、内科护理 126学时(理论90学时、实践36学时)
主要内容是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、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、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、泌尿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、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、内分泌代谢疾病病人的护理、风湿性疾病病人的护理、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、传染病病人的护理等。
18、外科护理 108学时(理论82学时、实践26学时)
主要内容是外科学总论、手术的基本知识、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、外科病人营养支持的护理、麻醉病人的护理、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、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、损伤病人的护理,以及外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等。
19、妇产科护理 54学时(理论42学时、实践12学时)
主要内容是妇科病史及检查配合,妇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、妇科手术病人的护理、计划生育妇女的护理、妇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及妇女保健等。
20、儿科护理 72学时(理论54学时、实践18学时)
主要内容是妊娠前期保健、妊娠期保健、分娩期保健、产褥期保健、哺乳期保健、新生儿期保健和婴儿期保健等。
21、心理与精神护理 54学时(理论42学时、实践12学时)
主要内容是心理学基础、心理评估、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、常见精神疾病的症状识别与护理。
22、急救护理技术 36学时(理论18学时、实践18学时)
主要内容是院外急救、急诊科设置与管理、重症监护、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、急性中毒、中暑、淹溺与触电病人的救护,以及常用救护技术及护理等。
23、中医护理 36学时(理论20学时、实践16学时)
主要内容是中医护理基础理论、中医护理诊断程序、中医护理原则、方药施护、中医护理技术、饮食调护及常见病证护理。
九、专业教学建议
(一)教学要求
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基本要求,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、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。重在教学方法、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,教学手段、教学模式的创新,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、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。专业技能课按照临床助产和母婴护理保健岗位的能力要求,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,突出“做中学、做中教”的职业教育特色,根据培养目标、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职业资格考核要求,提倡早期接触临床和项目教学、案例教学、任务教学、角色扮演、情境教学等方法,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,将学生的自主学习、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。
(二)教学管理
合理调配教师、实习实训场地、仪器设备,以及图书资料、数字化教学等教学资源,为课程实施创造条件。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,主要教学环节应有科学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,教学质量检查、分析和监控制度化,执行规范、严格并有创新。要及时、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教师、学生以及行业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,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。要改革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,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,保证教学质量。
(三)教学评价
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,不仅有教师和学生参与,也要注意吸收家长和行业企业参与。应体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,校内校外评价结合,执业资格证书考试评价与学业考核结合,教师评价、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。应体现评价过程的多元化,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,过程性评价包括测验、观察记录、查阅实习手册等,结果性评价包括课程结束考试和毕业综合考试等。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,更要关注学生在临床助产、母婴护理保健实践中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,重视规范操作、认真负责等职业素质的形成,以及医疗安全、护患交流、人文关怀、团队合作等的职业意识与观念的树立。
基础护理、助产技术、母婴护理、儿童护理、成人护理和母婴保健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有技能考核,毕业实习主要科目应进行出科考核。考核方式应按照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,由各校制定具体的评价办法和实施方案。考核完成后应进行考核分析,要将分析结果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相关学生、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,并将其用于改进教与学。
毕业考试科目:基础护理、产科学基础、助产技术、母婴护理等。
(四)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利用
(1)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,通过搭建起多维、动态、活跃、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,使学生的主动性、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。
(2)搭建产学合作平台,充分利用本行业的医疗资源,满足学生参观、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,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。
(3)积极利用课程网站、慕课、电子书籍、各大专业网站等网络资源,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,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。
(4) 依据各课程标准编写教材。充分体现任务引领、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。
(5)教材以完成任务的典型活动项目来驱动,采用递进和并列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编写,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实际操作。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,应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纯粹的技能操作。
十、教学进程
项目
序号
|
课 程 |
按学期分配 |
学时数 |
按学年及学期分配 |
考
试 |
考
查 |
学
分 |
总
计 |
理
论 |
实
践 |
第一学年 |
第二学年 |
第三学年 |
1学期 |
2学期 |
3学期 |
4学期 |
5、6学期 |
18周 |
18周 |
18周 |
12周 |
40周 |
基础课程模块 |
1 |
职业生涯规划(1—9) |
|
2 |
2 |
18 |
16 |
2 |
|
2 |
|
|
一、毕业实习(医院实习)
(36周)
产 科:
12周
妇科:
6周
儿 科:
6周
内科:
4周
外科:
4周
急诊科:
2周
社区及计划生育服务机构:
2周
二、国家执业护士考试辅导:
4—6周
|
2 |
职业道德与法律(1—16) |
|
1 |
2 |
32 |
22 |
10 |
2 |
|
|
|
3 |
哲学与人生(1—16) |
1 |
|
2 |
32 |
22 |
10 |
2 |
|
|
|
4 |
政治经济与社会(10—18) |
|
2 |
2 |
18 |
16 |
2 |
|
2 |
|
|
5 |
体育与健康 |
|
1.2 |
4 |
72 |
12 |
60 |
2 |
2 |
|
|
6 |
语文应用基础 |
1、2 |
|
8 |
144 |
116 |
28 |
4 |
4 |
|
|
7 |
英语 |
1 |
2 |
6 |
72 |
60 |
12 |
2 |
2 |
|
|
8 |
医用化学基础 |
|
1 |
2 |
36 |
26 |
10 |
2 |
|
|
|
9 |
数学应用基础 |
1、2 |
|
6 |
108 |
96 |
12 |
3 |
3 |
|
|
10 |
信息技术基础 |
|
1、2 |
6 |
108 |
20 |
88 |
3 |
3 |
|
|
11 |
解剖学基础 |
1 |
|
6 |
108 |
72 |
36 |
6 |
|
|
|
12 |
生理学基础 |
1 |
|
4 |
54 |
44 |
10 |
3 |
|
|
|
13 |
药物应用护理 |
2 |
|
3 |
54 |
42 |
12 |
|
3 |
|
|
14 |
遗传与优生学基础 |
|
4 |
2 |
36 |
26 |
10 |
|
|
|
3 |
15 |
中国历史 |
|
1 |
2 |
36 |
36 |
0 |
2 |
|
|
|
小计 |
|
|
57 |
928 |
626 |
302 |
|
|
|
|
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|
15 |
护理学基础 |
2、3 |
|
10 |
180 |
80 |
100 |
|
3 |
7 |
|
16 |
健康评估 |
2 |
|
3 |
54 |
40 |
14 |
|
3 |
|
|
17 |
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 |
|
1 |
3 |
54 |
30 |
24 |
3 |
|
|
|
18 |
产科学基础 |
3 |
|
5 |
90 |
72 |
18 |
|
|
5 |
|
19 |
母婴保健 |
|
4 |
3 |
54 |
36 |
18 |
|
|
|
4 |
20 |
内科护理 |
3、4 |
|
8 |
126 |
90 |
36 |
|
|
6 |
1 |
21 |
外科护理 |
3、4 |
|
7 |
108 |
82 |
26 |
|
|
5 |
1 |
22 |
妇产科护理 |
4 |
|
4 |
54 |
42 |
12 |
|
|
|
6 |
23 |
儿科护理 |
3、4 |
|
4 |
72 |
54 |
18 |
|
|
3 |
1 |
24 |
心理与精神护理 |
|
2 |
3 |
54 |
42 |
12 |
|
3 |
|
|
25 |
急救护理技术 |
|
3 |
2 |
36 |
18 |
18 |
|
|
2 |
|
26 |
中医护理 |
|
3 |
3 |
36 |
20 |
16 |
|
|
2 |
|
28 |
护理技术训练(技能操作) |
4 |
|
1 |
18 |
|
18 |
|
|
|
1 |
29 |
助产技术训练(技能操作) |
4 |
|
1 |
18 |
|
18 |
|
|
|
1 |
30 |
护理伦理学、卫生法规 |
|
3 |
2 |
36 |
30 |
6 |
|
|
2 |
|
|
小计 |
|
|
59 |
990 |
636 |
354 |
34 |
28 |
32 |
18 |
专业拓展课程模块 |
31 |
素质教育(音乐) |
1 |
18 |
|
18 |
1 |
|
|
|
32 |
素质教育(形体训练) |
1 |
18 |
|
18 |
|
1 |
|
|
33 |
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(1—9) |
2 |
27 |
20 |
7 |
|
3 |
|
|
34 |
病理学基础(10—18) |
2 |
27 |
20 |
7 |
|
3 |
|
|
35 |
社区护理 |
3 |
36 |
30 |
6 |
|
|
2 |
|
小 计 |
9 |
126 |
70 |
56 |
1 |
4 |
2 |
|
合 计 |
123 |
2008 |
1322 |
686 |
|
|
|
|
毕 业 实 习 |
36 |
1260 |
|
1260 |
|
|
|
|
总学分数、总学时数、周学时数 |
159 |
3268 |
1322 |
1946 |
35 |
32 |
34 |
18 |
学期时数 |
|
|
|
|
630 |
576 |
612 |
216 |
毕业考试课程:
1、 产科学及护理
2、 护理学基础
3、 内外综合护理 |
必
修
课 |
每学期开课门次 |
合计 |
44 |
13 |
14 |
9 |
8 |
考 试 门 次 |
合计 |
22 |
6 |
5 |
5 |
6 |
考 查 门 次 |
合计 |
22 |
7 |
9 |
4 |
2 |
|